行業資訊
從規劃到運維的全流程解析市政排水設計中的污水設計
市政排水設計中的污水系統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核心環節,其目標是通過“全收集、全處理、資源化”實現污水的無害化與再生利用,保障城市水環境安全。以下從系統定位、設計前期準備、管網設計、處理工藝、污泥處置及協同管理六大維度展開詳細說明。
一、污水系統的定位與設計目標
污水系統是市政排水體系的“凈化中樞”,主要承擔生活污水、工業廢水及初期雨水的收集、輸送與處理任務,需滿足以下核心目標:
環境安全:確保處理后污水達標排放(如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》GB18918中的一級A/地表IV類標準),減少對地表水體(河流、湖泊)的污染。資源循環:通過再生水利用(如綠化灌溉、工業冷卻、道路沖洗),實現“污水→資源”的轉化,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。系統韌性:應對極端天氣(如暴雨)時的“雨污混流”風險,避免污水溢流污染;兼顧遠期發展(人口增長、產業升級)的擴容需求。
二、設計前期關鍵準備:水量與水質的精準預測
污水系統設計的基礎是水量預測與水質分析,直接影響管網管徑、處理工藝選擇及投資成本。
1. 污水量預測
預測依據:基于城市總體規劃(人口規模、用地性質、產業結構),采用“綜合生活污水量+工業廢水量+未預見水量”的方法。綜合生活污水量:按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的80%-90%計算(如人均日用水量200L,污水量約160-180L/人·d),需考慮節水型器具普及率(影響實際污水量)。工業廢水量:根據行業排放系數(如化工行業0.8-1.2m3/噸產品、紡織行業1.5-2.0m3/噸產品)核算,需結合企業入園率(集中處理可降低管網復雜度)。未預見水量:按總水量的10%-15%預留(應對規劃調整或突發排放)。
2. 污水水質分析
基礎指標:需檢測BOD?(生化需氧量)、COD(化學需氧量)、SS(懸浮物)、TN(總氮)、TP(總磷)、氨氮(NH?-N)等,明確污染特征(如是否含重金屬、難降解有機物)。特殊水質:工業園區污水:可能含高濃度鹽分、毒性物質(如重金屬離子),需單獨預處理(如化學沉淀、吸附)后再接入市政管網。初期雨水:徑流污染嚴重(SS、COD濃度可達污水的2-5倍),需通過調蓄池截流至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。
三、污水管網設計:輸送網絡的“血管健康”
污水管網是污水系統的“運輸動脈”,其設計需兼顧輸送效率、防沉積、防混接三大核心問題。
1. 管網布置原則
分流制優先:新建城區嚴格執行“雨污分流”,避免雨水稀釋污水(降低處理效率)或污水混入雨水管(污染地表水體);老城區可采用“截流式合流制”過渡(設置截流井,旱季全截流、雨季部分溢流)。順坡重力流:利用地形高差減少泵站能耗,管底坡度需滿足自清流速(i≥0.003,混凝土管);地形平坦地區需設提升泵站(如上海浦東新區某片區因地勢低洼,設置5座污水泵站)。節點控制:在道路交叉口、河道交匯處設置檢查井(間距≤150m),便于清淤與檢修;重要區域(如醫院、學校)增設應急排放口(防止爆管污染)。
2. 關鍵設計參數
管徑與充滿度:管徑選擇:根據遠期污水量(近期按70%-80%設計),DN300-DN2000(小口徑用于小區,大口徑用于區域主干管)。充滿度(h/D):重力流時h/D=0.5-0.9(h為水深,D為管徑),避免過滿導致流速降低、沉積加劇。坡度與流速:最小設計坡度:混凝土管i=0.003-0.005(D=200mm時i=0.005),塑料管i=0.002-0.003(光滑管壁阻力?。?。自清流速:v≥0.6m/s(防止SS沉積),最大流速≤3.0m/s(避免管材沖刷破壞)。
3. 防混接與改造
源頭管控:新建建筑嚴格執行“雨污分流”(衛生間污水接入污水管、屋面雨水接入雨水管);老舊小區改造時,重點整改陽臺廢水混接(如將洗衣機排水接入雨水管)。檢測與修復:采用CCTV(管道閉路電視檢測)、聲吶等技術排查混接點,通過封堵、導流等方式修復(如某城市老城區改造中,完成1200處雨污混接點整改,污水廠進水濃度提升30%)。
四、污水處理工藝選擇:從“達標”到“資源化”的升級
污水處理工藝需根據進水水質、排放標準、占地限制、能耗要求綜合選擇,核心是從“一級處理”向“三級處理”升級,實現從“無害化”到“資源化”的跨越。
1. 常規工藝:滿足基礎排放標準
一級處理(物理法):
格柵(去除≥20mm懸浮物,保護后續設備)→沉砂池(去除0.2mm以上砂粒,防止磨損管道)→初沉池(去除SS 30%-40%、BOD? 15%-25%)。適用場景:對水質要求低的地區(如排入農田),但無法滿足當前嚴格的環保標準(如一級A標準)。
二級處理(生物法為主):
AAO工藝(厭氧-缺氧-好氧):通過微生物降解有機物(BOD?去除率90%以上)、脫氮除磷(TN去除率70%-80%、TP去除率80%-90%),是當前主流工藝(如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)。氧化溝工藝:低負荷運行(污泥齡長),抗沖擊負荷能力強,適合中小規模污水廠(如上海閔行污水處理廠)。MBR工藝(膜生物反應器):通過膜分離替代二沉池,SS≤10mg/L、占地面積小,適合用地緊張的城市(如深圳鹽田污水處理廠)。
2. 深度處理:實現資源化利用
三級處理工藝:物理化學法:混凝沉淀(去除TP、SS)、過濾(砂濾/活性炭過濾,提升透明度)、中和(調節pH至6-9)。生物化學法:人工濕地(利用植物-微生物協同作用,去除TN、TP,出水可達地表III類)、反硝化濾池(深度脫氮)。資源化法:反滲透(RO)生產工業回用水(電導率≤100μS/cm)、電滲析(生產鍋爐補給水)。
3. 工藝比選關鍵指標
指標
AAO工藝
MBR工藝
氧化溝工藝
占地面積 較大 ?。そM件密集) 中等
能耗 中等 高(膜吹掃) 低
出水水質 一級A/地表IV類 地表III類 一級B/地表V類
適用場景 大中型污水廠 用地緊張區域 中小型污水廠
五、污泥處理與處置:從“負擔”到“資源”的轉化
污泥是污水處理的副產物(含水率97%-99%),需通過“濃縮-消化-脫水-處置”全流程處理,避免二次污染。
1. 污泥處理流程
濃縮:重力濃縮(含水率從99.2%降至97%-98%,成本低)或機械濃縮(離心濃縮,占地?。?。消化:厭氧消化(最常用):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產沼氣(CH?含量50%-70%),可發電(1m3沼氣≈21MJ,滿足廠內20%能耗);好氧消化(能耗高):適用于小型污水廠(如北方冬季低溫地區,厭氧消化效率低)。脫水:板框壓濾(含水率≤80%)、離心脫水(含水率≤75%)、疊螺機(占地小,適合中小型廠)。
2. 最終處置方式
土地利用:穩定化污泥(重金屬達標)可作肥料(需符合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 農用泥質》GB/T 23486),用于林地、農田。衛生填埋:需與生活垃圾混合填埋(壓實密度≥0.9t/m3),但占用土地資源,逐漸被限制。焚燒發電:含水率≤60%時可自持燃燒,減量化徹底(體積減少90%),但投資與運行成本高(如上海白龍港污泥焚燒廠,日處理量3000噸)。
六、協同管理:智慧化與全周期運維
污水系統的長期高效運行依賴“設計-建設-運維”全周期協同,其中智慧化管理是關鍵支撐。
1. 智慧水務平臺
實時監測:通過GIS(地理信息系統)+SCADA(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),實時采集管網水位、流量、水質(pH、COD)及污水處理廠運行參數(污泥濃度MLSS、溶解氧DO)。智能預警:設置閾值(如管網水位超設計值0.5m觸發內澇預警),通過AI算法預測風險(如暴雨時污水溢流概率)。優化調度:根據水量波動調整泵站啟停(如夜間低流量時減少泵機運行)、優化藥劑投加量(如PAC投加量與SS濃度聯動)。
2. 全周期運維要點
建設階段:嚴格控制管材質量(球墨鑄鐵管/HDPE管,防腐層厚度≥1mm),避免接口滲漏;運行階段:定期清淤(每年1-2次,采用高壓水槍/吸泥車)、檢測(CCTV檢測覆蓋率≥100%);應急管理:制定暴雨、管道破裂等突發事故預案(如啟用移動泵車應急排水、投加藥劑抑制污泥膨脹)。
總結
市政排水設計中的污水系統是“環境安全、資源循環、系統韌性”的綜合載體,其設計需從水量水質預測、管網布局、工藝選擇到污泥處置全流程精細化控制,并通過智慧化管理實現高效運維。未來,隨著“雙碳”目標推進(如沼氣發電替代化石能源)和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污水系統將進一步向“低碳化、資源化、智能化”升級,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。
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