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資訊
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農用地整理的核心模式
(一)區域統籌型:以空間優化破局耕地碎片化
通過“小田并大田”“零散歸整”等手段,整合細碎化耕地,構建集中連片的現代農業生產單元。如福建莆田木蘭溪南岸試點,通過流域綜合治理與土地整治結合,將兩個鎮的耕地布局從分散零碎轉為集中連片,耕地質量等別平均提升0.1-0.3等,農業種植效益提高30%以上,為規?;N植和機械化作業奠定基礎。該模式注重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,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、糧食生產功能區實施,同步配套灌溉排水、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,實現“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連”的高效利用格局。
(二)產業融合型:以用地整治激活鄉村產業動能
聚焦“土地整治+產業導入”,通過農用地整理釋放產業發展空間,推動農旅融合、智慧農業等新業態落地。浙江寧波鎮海區南洪村在全域整治中,將農用地整理與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結合,騰挪出的建設用地用于配套農業產業園和文旅項目,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智慧農場、田園綜合體,帶動村集體收入增長和農民就業。此類模式注重挖掘地域特色農業資源,通過耕地質量提升、生態化改造(如生態溝渠、綠肥還田),培育高品質農產品品牌,實現“土地增效、產業增值、農民增收”三重目標。
(三)生態保護型:以系統修復重塑農田生態基底
針對生態脆弱區或污染耕地,將農用地整理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結合,實施土壤改良、植被恢復、面源污染防治等工程。陜西白河縣倉上鎮試點中,通過低效林草地整理和廢舊宅基地復墾,同步建設水土保持設施和生物緩沖帶,使區域林草覆蓋率從13%提升至30%以上,耕地質量提升率達90%,有效遏制水土流失,構建“耕地保育-生態涵養-景觀提升”的良性循環。該模式嚴格遵循生態保護紅線要求,優先修復退化耕地和濕地,推廣有機耕作、輪作休耕等綠色技術,筑牢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雙重屏障。
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